曾幾何時,中國石油工業的井下世界被“洋套管”一統天下——1994年前,我國油田每年80萬噸套管幾乎全靠進口,累計消耗外匯75億美元。一根無縫鋼管,卡住的不僅是油田的鉆探進度,更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咽喉3。轉機發生在1994年1月22日,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(業內稱“天津大無縫鋼管廠”)生產的國產石油套管在勝利油田首次下井成功,一舉終結了四十多年的“洋管依賴癥”。
尖端突圍:從追趕到領跑的技術密碼天津大無縫鋼管廠誕生于國家“八五”戰略,肩負著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。然而引進德、意、美先進設備只是起點,真正的逆襲始于自主技術的破局:
特殊扣套管攻堅戰:1999年,以王京為核心的團隊在零圖紙、零資料的困境中啟動研發。2001年12月26日,TP-CQ特殊扣套管在中原油田首鉆告捷,工人激動高呼:“終于把中國自己的套管送入井下!”7此技術徹底打破壟斷,并衍生出上百種規格產品。
萬米深地的中國方案:2023年,全球鉆井難度最高的深地川科1井開鉆。面對井下超200℃高溫、超高壓的極端環境,天津大無縫提供的無縫套管以精密成分設計和熱處理工藝,撐起“大國重器”的脊梁。
深海鋼管的國產跨越:在“深海一號”二期工程中,9425根國產20英寸無縫海管鋪設于千米深海,首次實現114公里深水大口徑管國產化,成本僅為進口的1/391。
創新生態:人才與機制的協同進化
技術突破的背后,是“傳幫帶”與數智化雙輪驅動的創新體系:
勞模工作室創效引擎:全國勞模李剛領銜的創新工作室,2021年完成10大攻關課題,創效1031萬元。工作室成員參與的液壓站節能改造、管端機器人自動測量等項目,成為智能制造的“毛細血管”。
533產線數智升級:2024年投產的大口徑鋼管產線,通過數控車床精度控制與二維碼追溯系統,將產能提升70%,螺紋參數精度達行業頂尖水平。
綠色與未來:國之大者的雙碳征程
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天津大無縫鋼管廠同步推進綠色制造與新能源轉型:
25.77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年發電近3000萬千瓦時,二期、三期項目持續擴建。
布局氫能、核能用管及碳封存技術,彭俊所長直言目標:“年進口10萬噸高端管材的替代市場,是我們未來的主戰場”。
三十年前,外企曾傲慢要求包銷天津大無縫產品,被時任總經理蔣秉權斷然拒絕3;三十年后,其產品已出口至中亞、中東、北美,深海結構管拿下美國船級社認證,成為全球第二家通過該認證的無縫鋼管企業9。從渤海之濱到“死亡之海”塔里木,從萬米地層到千米深海,一根根刻著“中國制造”的鋼管,正以硬度、精度、耐度重塑能源裝備的全球坐標——這既是鋼鐵的涅槃,更是自主創新的國家宣言。